作者:傅万夫
为了抑制工地扬尘,改变城市的空气质量,南京市已于去年7月开始"悄悄地"试点征收"扬尘费"。截至目前,虽然各个区都有工地已陆续接到收费通知,但真正被征收的还没有一家。作为执法部门,南京市环保局干脆不愿谈收费问题。(1月18日《扬子晚报》)
当地官方表示:"征收扬尘费不是目的,而是通过经济手段来控制城市的扬尘污染。"听起来很美的构思,却因为扬尘费用远远低于采取降尘措施的费用,让公众对于征收扬尘费到底是打击工地扬尘,还是用来创收产生质疑。
每年春天,很多城市居民都能切身感受到"满城到处飘黄沙"的窘境。其中,工地的扬尘已经成为危害城市市区空气质量主要因素之一。有调查显示,单单杭州市区就有6000多个在建工地,如果放眼全国,这个数量更是惊人的。如何管理如此庞大潜在污染源,让城市发展与环境建设和谐共生,是当下各级环保部门的工作重点。
这些年,很多地方都在品尝着曾经用牺牲环境换来短暂经济效益的苦果。痛定思痛,各级政府在不同场合中,都表示决不能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GDP"。激动人心的表白在面临一些经济诱惑时,却总是表现出模棱两可的姿态而屡屡令人失望。事实上,保护环境更应以预防为主,污染环境后的罚款,只是一种无奈之举,甚至可以看成是污染单位用罚款来为相关部门的监管失职埋单。这种前提下的罚款透露着转移视线的信号,而任何指望通过罚款来进行约束和警告的行为,显然更似庸人自扰。
人们之所以对工地征收扬尘费保持着谨慎的观望,甚至连执法部门都三缄其口。实际上,还是当地政府在对环境管理上依然没有摆脱行政处罚为主导的主观认识。类似南京市通过征收扬尘费来吓唬工地的做法,更像是一种用孩子套狼的愚蠢举动。最终的结果可能是肥了" 狼",却丢了"孩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越发认识到环境对于发展的作用和价值。这种认知的提高,其实要求相关部门首先要严格执行《环保法》的相关规定,通过宣传、警告等手段给企业打点预防针;其次,在污染既成事实时,用上限的罚金来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只有这样,才能用环境管理手段来保护环境,而不是用处罚的手法来祭祀环境。
污染环境很容易,但治理环境却很难。在人类共用的一个星球里,任何损人利己的行为其实也是在损己。切莫到了无法挽救的时候,才后悔曾经的愚昧和无知。电影《2012》无情地告诉人们:若真有那一天,连吃后悔药的机会都没有了。